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浏览量: |
改革开放以来,鲤城非公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及大,发展出电子、鞋服、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大批外来产业工人。据区流动人口管理站数据显示,2012年我区流动人口约31万人,其中外来产业工人就占了5万人,高峰期企业的外来产业工人甚至超过7万人。作为鲤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外来产业工人这一庞大、特殊的群体,越来越成为政府、社会和民间团体关注的重点。
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围绕群众路线,立足工会工作实际,组织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针对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成为我们的重要工作。如何解决职工反映强烈的切身利益问题,特别是关注外来产业工人,满足他们对工作环境、文化娱乐、劳动保障等方面的要求,推进本地化、提升幸福感,把改进作风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基层,成为凝聚鲤城发展合力的重要议题。
一、外来产业工人的基本情况
(一)青年工为主体,文化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鲤城外来产业工人的年龄段分布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特点,即少年工、中年工少,青年工多。不同年龄段外来产业工人在文化程度上也存在较大偏差,在中年工中,只有极少数达到大专毕业或以上文化程度,而作为产业工人主体的青年工,有一半以上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虽然总体文化程度有待提高,但同前十年相比,学历文化层次还是有很大提高的。
(二)工资待遇偏低,忠诚度不高。绝大多数的外来产业工人月工资收入在2500元以下。扣除企业各项费用,实际月收入在1800~2000元之间的占到一半以上。另外,很少有人能享受法定假期、带薪假期及节假日慰问金等福利,私营企业极少给员工发放福利。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产业工人对企业满意度较低,没有长期扎根的打算,只要他们一旦发现好的机会或者与企业的沟通出现问题,就会立即离开。
(三)业余生活方式单一,城市归属感一般。由于经济一般,加上工作时间长、假期少,总体上外来产业工人的业余生活显得比较单调。大部分的业余消遣无外乎找老乡、逛街、看电视、泡网吧或者打牌。在城市生活感受方面,鲤城的整体环境总体上是被外来产业工人认可的。但有不少外来产业工人表示在生活中受到过不公正待遇,主要表现在:身份歧视、工资歧视、粗暴执法、语言霸权和本土居民的排外意识等几个方面。 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
二、本地化面临的问题
(一)子女教育问题。受本地教育资源的限制,外来工子女实际上无法和本地户籍的子女享受完全等同的教育机会,而且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外来工子女在学业、人际、活动、沟通、团体适应等方面和本地学生也还是有差异的,外来工子女学校适应情况不理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影响外来产业工人融入的积极性。
(二)居住条件有待提高。当前鲤城的产业工人总体远离中心城区,在工业区居住。由于职业的流动性,加上经济支付能力有限,他们成为城市中居住最不稳定的群体。在居住形式上,除了独自租房与合租住房外,比较多见的是单位宿舍。虽然许多企业配备了员工宿舍,但据问卷调查显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外来产业工人对当前住所的条件不满意或认为需要更好的基础设施。
(三)传统观念影响。从传统的生活角度来说,接纳陌生的、外来的市民都要有一个熟知的过程,由于工业区往往远离市区,且平时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外来产业工人感受到与本地市民之间存在隔阂,难以融入本地生活。
三、建议和对策
(一)围绕群众路线,开展多项专题活动。一是开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讨论会,从思想上弄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进一步增进与职工群众的感情,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是开展“三问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基层走访活动,到挂钩街道开展“下基层、进企业、到一线”走访活动和“职工群众新期盼大家谈”系列座谈会,通过开展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开通专线电话、设立网上邮箱、官方微博以及进行民主评议等,拓宽听取意见渠道,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听取外来产业工人的意见。三是开展四场“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进行主席接访、问卷调查、法律援助和志愿服务,回应职工群众关切问题,维护职工群众利益。
(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本地用工环境。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开办更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缓解本地教育资源压力,保障外来产业工人子女学有所教。二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在政策上向外来产业工人倾斜,保障其住有所居。三是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将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允许他们选择在居住地参加居民养老保险,保障产业工人老有所养。四是建立产业工人社会救助制度。当外来工遭遇意外伤害、重大疾病而使生活陷入困境时,给予临时性、一次性的应急救助,同时,扩大职工医疗互助覆盖范围,保障产业工人病有所医。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
(三)实施素质工程,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一是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在职学历教育,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寻求企业支持,建立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鼓励职工继续深造学习,不断提高产业工人知识与技术水平,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二是深入开展建功立业活动,组织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广大产业工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维护职工权益,构筑和谐劳动关系。一是以创建“和谐企业”、模范“职工之家”为载体,大力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和专项集体合同制度,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落实企业职代会各项职权,深化企业厂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民主管理机制,不断提高职工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水平。二是加大劳动执法监督检查力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不断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做好职工法律援助、接访接待工作。三是健全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困难职工立档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深化工会系统“送温暖”、“金秋助学”活动,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
(五)丰富业余生活,加强产业工人幸福感。一是引导企业配套建立健身活动室、职工书屋、绿色网吧等文化娱乐设施,为职工自我提升、业余休闲提供场所。二是经常性组织文艺慰问演出,挖掘有特长的企业职工加入职工艺术团,展示当代职工风采。三是结合本地文化,积极开展“骑游古城”,“免费游泉州”、“鲤成双对”相亲联谊等活动,推动外来产业工人了解本地文化、融入本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