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06-05-29 10:35 浏览量:1

        泉州市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于20062月18日经区六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


        “十一五”时期,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省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和实施《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我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再创鲤城新辉煌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十一五”发展基础和环境

        “十五”期间,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认真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城市跨江发展、大经贸、科教强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长质量全面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统筹协调能力、发展后劲显着增强,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十五”发展成就

        1、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106.4亿元,财政总收入7.61亿元,区级财政收入3.8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85亿元,企业出口交货值58.03亿元,出口商品总值2.1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1亿元。“十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4.9%13.55%18.8%,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7.86亿元。“十五”期间,全区财政总收入净增5亿元(其中2001年从3.9亿元增至4.6亿元,2002年从4.6亿元增至5.3亿元,2003年从5.3亿元增至6.6亿元,2004年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基数下调后从5.3亿元增至6.4亿元,2005年从6.4亿元增至7.6亿元)。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经济发展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十五”计划所确定的预期指标全面或超额完成。(附表)

        2、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2005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为0.4753.945.63。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纺织鞋服、机械汽配产业优势和产业集聚效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6%,比2000年提高60.51个百分点。完成原有工业小区的整合和高新电子园区一、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三、四期2000多亩的征地任务;一、二期入驻企业92家,70家动建,168幢厂房出地面,45家投产,2005年完成产值11.77亿元,比增30.8%,税收5600万元,比增27.3%。荣获“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等荣誉称号。全区拥有1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免检产品,6个省名牌产品、14个省着名商标、20个市知名商标,天宇化纤、鸿星尔克在境外成功上市,实现零的突破。大经贸战略顺利实施,引进了沃尔玛、中外运敦豪、苏宁电器等国内外着名流通企业,相继建成展城汽车、九一街IT等销售额超10亿元和汽配、旧车、蔬菜、水果等销售额超亿元的特色专业批发市场,完成金山、龙宫市场的“农改超”工作,规划建设江南新区商贸物流中心、纺织服装精品城等特色商务区,初步形成“一带三路十街”商业旺区。“退二进三”效应显着,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及各种中介组织发展迅速,新型商务中心加快形成,“大经贸”发展格局初显雏形。

        3、城市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跨江发展战略顺利推进,镇村改制全面完成,新区建设“三化三转变”(即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农业向工业的转变、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全面展开,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结束了中心城区尚存农村行政建制和农村社会体制的历史。完善新区规划体系,做好新区45平方公里发展的五大规划(江南组团28平方公里的城市控规、市政工程规划、江南新区起步区城市设计和紫帽山、乌石山区域景观规划)。基础设施显着改善,建成新区 “三横三纵”道路网络(南环路拓改、301线市政道路、江滨南路,笋江路、池峰路、常泰路一期),加快推进笋江桥扩建、常泰路二期、繁荣大道拓改等工程,完成浮桥水厂扩建,建成江南浮桥、锦美和江南高新园区万伏变电站,新区供水供电进一步完善,新区城市框架进一步撑大。新型住宅区加快建设,完成联泰、宏基小区和笋江花园城一、二期工程,正在推进江南经济适用房、兴贤路北延段、石崎安置小区、江滨南北岸三个商住示范小区建设;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如期完成,配合市里顺利实施钟楼片区、学府路、城南片区保护性改造。

        4、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

        通过产业链招商,鼓励增资扩营,促进外资与民营企业“嫁接”,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引进了艾默生电器等世界500强企业,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6716万美元。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出口商品档次、质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品牌战略,建立健全外贸出口长效服务机制,加强对重点出口企业的跟踪服务,积极应对各种国际贸易壁垒,“十五”期间,全区出口交货值和出口商品总值平均增速达到9.81%24.11%。充分发挥对台优势,积极推进“台湾学者创业园”建设,主动承接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台湾第三波产业和技术转移,加快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5、科教强区战略效应显现

        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示范”、“科技成果推广”等八大技术工程建设,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8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8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4项。现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9家。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成效显着,已建立海天、金山、雷克、铁通、远东等5个省、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和鸿星、宝峰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连续两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教育事业在全省首批通过“双高普九”省级验收,各项指标名列全省前茅。小学学龄人口按时入学率为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15%,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7.06%;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95.78%;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全区各级各类民办学校46所。全面实施“新区教育升级达标工程”,基本完成新区6所中小学改扩建和升级达标,全区中小学危房改造基本完成。示范校建设进展顺利,省、市、区级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各占全学校的83.3%70%,设立1000万元“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奖教基金”。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了区人才市场,引进一批中高级人才,加强对民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的教育培训。建设了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区图书馆等基础文化设施,配套完善一批文化旅游设施,切实改善旅游环境,重点开发江滨公园、江滨旅游文化长廊、北门旅游购物街、李贽故居等旅游项目,打响历史文化名城游、“海丝”文化游等品牌。承办第六届泉州旅游节,全力打造“刺桐名胜风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组建“温陵女子南艺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4个增加到10个,位居全省首位。

        6、各项社会事业全面繁荣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居全省前列,2005年分别达到16315元、8165元,五年间净增6647元和2623元,分别比“十五”计划目标高出3715元和392元,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8%。江南新区居民的非农业收入部分已占到90%以上,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为农村向城市转变打下坚实基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统筹发展,成立区慈善会和区、街、社区三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率先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转移新区富余劳动力,20032005年累计转移新区劳动力3900人。扩大非公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0.89%以内。“平安鲤城”建设成效显着,开展“打防并举、防治结合”,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持续提高。强化安全生产工作,荣获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7、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排洪排涝防灾系统不断完善,完成了晋江下游防洪岸线一期、南低渠整治、东浦泵站、东浦滞洪区建设等,继续做好防洪岸线二期整治、南高渠整治等工程。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检查验收,初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晋江流域污染源防治,完善新区污水管网建设,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省级初检和国家技术核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环境噪声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范围内,城区绿化覆盖率在40%以上。计划生育工作实现质的飞跃,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3‰,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达到99.04%,出生人口性别比109.1

         总之,“十五”期间是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全面推进“繁荣古城,建设新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的历史转折时期;是全区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风正气顺、人和业兴,充满着生机活力的腾飞时期;是区划调整以来发展态势最好、成效最为显着、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跃升时期。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先进集体、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科教进社区活动先进集体、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爱心献功臣先进区、全国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典型区、全国儿童工作先进区、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全省双拥模范城区“四连冠”、全省第八届创建文明城区工作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1、有利条件

        ——全球性产业结构出现调整升级新态势。和平、发展和合作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这为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区域提供了新机遇,有利于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承接国际技术和产业转移,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

        ——主动融入海西区,构建跃升发展新机遇。我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形成了“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扩大开放、服务全局”发展态势。我省加快发展中心城市的重大举措、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内地与港澳地区经济一体化,以及泉州市委关于构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战略决策,为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找准定位,主动对接、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实施“三大战略”,构筑协调发展新平台。“十五”期间,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积极构筑“城市跨江发展、大经贸、科教强区”三大发展战略,强化“工业立区、商贸兴区、旅游旺区、环境活区、科教强区”工作思路,实施“党建、项目、载体、外向、改革”五大带动;以“繁荣古城、建设新区、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区”为使命,确立“三区并举、八城共建”(建成经济强区、教育强区、科技强区,建成全国文明城、卫生城、科技先进区、文化先进区、旅游城、环保模范城、园林城、双拥模范城)的社会发展目标,走中心城区特色经济“五个要”(要把城市做大、把产业做优、把企业做强、把机制做活、把环境做好)的发展思路,提前实现“五年再造一个鲤城”、率先在全市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强化基础设施,营造超前发展新环境。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以强化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为目标,积极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区,加快推进“退二进三”战略,加强古城区的保护建设,整合江南新区的山、水、城优势,继续抓好“两山”(紫帽山、乌石山)、“三区”(现代经贸商住区、新型工业区、生态旅游休闲区)、“四景”(乌石山滞洪区、金浦排洪排涝系统、南干渠南高渠南低渠水系、东浦滞洪区)、“五园”(释雅山公园、江滨公园、苏夫人姑生态公园、金柄城市中心公园、笋江路商贸中心公园)、“六道”(国道324线、省道308线鲤城段、县道301线、江滨南路、池峰路、繁荣大道)规划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集散基地,不断撑大中心城区骨架,提高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聚功能,增强了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营造投资环境,形成加快发展新动力。“十五”期间,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以改革为动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完善市场体系,调整完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中,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积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进和规范投资管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管理和机关运作机制,为构建现代科工贸旅游文化名区、强化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保证。

        2、制约因素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进一步调整、泉州市行政中心东移以及周边地区市场竞争的加剧,将给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区域经济总量偏小,中心城区功能有待完善。经过行政区划调整和市区企业属地管理后,我区经济总量由1996年占泉州市第3位降至目前的第7位,规模偏小,明显不利于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同时,中心城区规划滞后,功能不够完善,城市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也将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发展。

        ——城区面积过小,企业发展空间不大。我区现有国土面积仅为53平方公里,扣除紫帽山风景保护区、已建用地、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用地后,江南新区建设用地存量已不足5平方公里,用地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企业发展空间受限。

        ——支柱产业不强,人才支撑力不足。电子信息、纺织鞋服、机械汽配产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少,产业带动力不强,工业产业竞争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新型商业业态、专业街市、现代物流等服务领域亟待拓展,旅游产业的“龙头”作用亟待发挥。全区现有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偏低,技术人才储备、熟练产业工人总量不足,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制约着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体制创新任务艰巨。以往改革主要以渐进式推进为主,“十一五”期间将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特别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适应新的形势,加快各项改革政策的相互配套与衔接,这已成为我区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平稳增长的重要条件。

        二、“十一五”发展构想与预期目标

        (一)总体构想

        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泉州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重大决策,立足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经济发展实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中心的先导作用,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按照“古城新区两翼齐飞,传承开放兼容并蓄,二产三产联动互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32字方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行“优二拓三”发展策略,提升优化第二产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高新电子、现代商贸、旅游”三大新兴产业,构筑现代城市经济。把突破体制、人才、科技和资源瓶颈作为切入点,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把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殷实的现代化新城区,在全省、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发展为大、发展为先、发展为重。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着力突破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大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全面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

        3、深化改革推进开放。以改革为动力,以开放促发展,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不断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4、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坚持以发展求和谐,以为民促发展,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加快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5、突出为民惠民利民。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目标

        1、基本实现江南新区的“三化三转变”。江南新区社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基本达到城市水平。

        2、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96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以上,争取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比“十五”期末翻一番,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16%,区级财政收入达8.46亿元,年均增长17%(扣除区外企业因素,总收入年均增长17.85%,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8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略有提高;恩格尔系数在35%以下;古城新区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社会稳定和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3、基本实现生态协调社会和谐城区。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省、全市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万元以上,居民生活品质向国际中等发达地区水平迈进。

        4、基本建成“现代科工贸旅游文化名区”。努力打造“四个百亿产业”(即现代商贸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机械汽配产业、纺织鞋服产业),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30%。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巩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科技先进城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妇女儿童工作先进区等成果,建成全省经济强区、科技强区、教育强区、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区、全省旅游强区。

        (四)发展布局

        凸显区位、产业、人文、“山水”比较优势,继续强化“工业立区、商贸兴区、旅游旺区、科教强区、人才活区”工作思路,加快构筑“一城四区”的发展格局,建设现代科工贸旅游文化名区。

        1、新型工业区(江南区)。以江南新区为载体,发展“三高两化一无”(高增长、高效益、高节能、国际化、外向化、无污染)的城市型现代工业,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形成以微波、光伏电子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以汽配工程机械业为重点的机械加工业基地;以纺织鞋服业为重点的纺织鞋服产业基地。

        2、现代商务区(滨江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准建设”的经营理念,把滨江区打造成集自然景观、休闲旅游、商务居住为一体的“外滩”。以大型商业房地产为龙头,规划建设集商业、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滨江新区,打造区域性“总部经济”,形成泉州新型商务发展区。

        3、名城文化商贸旅游区(老城区)。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展示多元文化,彰显名城风采”。重点培育泉州“海丝文化游”、“刺桐名胜风情游”等旅游品牌;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巩固发展特色专业街市,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强化商贸旅游招商,加强商贸旅游文化合作,把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建成泉州对外旅游文化合作交往的重要“窗口”和中心区。

        4、生态旅游度假区(紫帽山生态保护区)。以紫帽山为主轴,加强生态保护和旅游生态区域发展规划,不断提升生态保护档次,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按照“多样并存、保护优先、永续利用”的原则,把紫帽山生态景区建设成以生态功能为核心,文化休闲为特色,旅游度假为一体,自然和人文景观和谐发展的城市生态公园,构建泉州中心城市“后花园”。

        三、建设现代化新城区

        按照“新城区、新型工贸区、内外商投资区”三位一体发展思路,加强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规划的衔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江南新区,强化江滨地区对外联络功能,积极培育发展现代城市经济,形成以晋江母亲河为中轴、古城新区互动共荣的新格局。

        (一)完善中心城区功能

        按照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要求,调整优化中心城区经济结构,继续改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凸显中心城区特色,提升中心城区品位和综合竞争力。强化中心城区集聚功能,加快打造现代商贸、电子信息、机械汽配、纺织鞋服四个“百亿”产业,积极培育一批产业关联性大、带动能力强的投资项目,引导一批骨干企业增资扩营、做大做强,带动和吸引相关产业与企业的集聚发展,做强做大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强化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加快营造投资政策“洼地效应”,打造“亲商、安商、稳商、富商”服务环境,做好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吸引周边地区经营总部、研发总部、服务机构投资,力争建成全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区域商务营运中心。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功能,加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升中心城区产业辐射能力,推动“鲤城制造”向“鲤城创造”转化;引导产业与企业合理分工,实现传统产业集群内生产企业由价格竞争优势向差异性竞争优势转变,把江南新区打造成真正的中心城区。强化中心城区管理功能,加快完善中心城区管理体制,强化“建管并举、重在管理”意识,建立有效的城区长效管理制度,提升城区综合管理水平;加快新区城市景观规划、江南组团起步区规划、紫帽山与乌石山旅游生态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心城区发展体系;继续实施古城保护与改造并重,把古城区建设成为泉州开放式的历史博物馆,推动古城的持续繁荣。

        (二)加快新区建设进程

        进一步实施城市跨江发展战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江南新区,推进“三线五区”建设尽快完成,即滨江岸线、南环路、江南大道、江南高新园区、江滨商住旅游文化区、笋江大型商贸区、江南企业总部经济区、龙岭生态休闲度假区和“五大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公共服务设施工程、新型工业园区、新型商贸区、新型住宅小区建设工程),加速推进新区的“三化三转变”,全面提升统筹协调发展水平。积极构筑新区交通网络体系,认真配合做好泉三高速公路鲤城段、泉州大桥南片区立交桥和城市内环路建设,完成江滨路、池峰路、常泰路、繁荣大道拓改等城市主干道建设,促进低等级道路改造,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构建初具现代化的新区城市交通网络体系。着力推进“城中村”、“城中厂”和社区改造,进行村庄和土地整理,做大做优街道社区,发展壮大社区经济。

        (三)繁荣丰富保护古城

        以繁荣古城为主线,坚持古城保护与建设并重,按照“在保护中更新,在传承中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文物古迹资源挖掘和保护力度,加快古城的保护整修、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危旧房屋成片改造工作,把古城区建成泉州多元文化的集中展示舞台,形成泉州“海丝”、“世界宗教历史博物馆”等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强化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古城区的“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步伐,有效盘活城市资源,培育发展现代城市经济,打造现代服务中心,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医疗、科技研发、现代服务机构集聚,吸引各种现代服务业进驻中心城区发展,把历史文化名城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经营好历史文化资源,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地段、文物和纪念史迹的保护工作,加快重点文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历史文化名城的传承创新功能,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不断强化古城的商贸功能、旅游功能,巩固提升中心城区商贸圈,创建古泉州观光购物旅游文化圈。

        (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进一步理顺区、街两级管理权限,强化社区管理职能,不断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城区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和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推动城市管理全面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完善市政公共设施,加强城区路网衔接,打通主要交通阻塞点,提高城市道路建设标准,建设无障碍设施,强化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建立起以公共交通为主、各种交通运输设施配套的城区交通体系。强化市容环境整治,加强城市中心绿地、道路两侧和重要地段的绿化建设,巩固提升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美化优化人居环境,强化城区生态环境监管,大力推广城区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不断完善城区排涝工程体系,加强中心城区的沟渠整治,严格控制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推广生态住宅小区和智能化小区建设,努力方便居民生活,提高中心城区品位。积极推进“数字鲤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公共领域和公共管理的信息化,加大信息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完成街道、社区电子政务横向接入网建设和政府新办公大楼的智能化建设,加快推进办公自动化和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开展社区信息化试点,促进信息技术在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应用,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五)构建发展支撑平台

        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建设”最重要的抓手,扎实推进一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社会事业和新经济增长点项目建设,以项目拓发展、以项目求和谐、以项目添后劲。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形成以规划为龙头的投产一批、续建一批、新建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滚动生成机制。根据产业集群发展和项目对接的需要,建立重点项目库和招商引资项目库,全面实施项目滚动发展和跟踪落实政策。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加强项目的策划筛选、效益评估、服务协调、开工建设等配套工作,认真筛选和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生产规模大、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促进要素资源集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保障项目推进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不断改进项目审批和资金管理,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做深做细项目规划,争取国债资金及预算内资金支持,发挥金融部门融资主渠道作用,积极向国家开发银行、各商业银行推荐好的重点项目,通过市场运作激活和启动民间投资,吸引各种资金参与经济建设,为项目建设提供充裕的资金保障。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培育“三高两化一无”(高增长、高效益、高节能、国际化、外向化、无污染)城市型现代工业,壮大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整合提升传统产业,把江南高新园区建设成现代化制造中心;优先发展服务业,走“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商贸”路子,抓紧建设江南新区商贸物流中心,积极构筑旅游文化强区,把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建成闽东南重要的商贸中心、泉州旅游服务中心区和全省旅游强区。

        (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掌握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标准,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体系,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把我区建设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和重要的研发基地。以江南高新技术园区为载体,以微波射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重点项目为龙头,建成产业起点高、经济效益好、管理水平高、布局合理化、设备现代化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年均增长38%以上,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以上。

        1、突显五大特色优势项目。重点培育以微波通信设备、卫星接收设备、新型元器件、光伏电子设备、交通安全保障设备为重点的五大优势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射频微系统芯片制造基地”、“电子通讯产品开发制造基地”,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延伸协作配套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为打造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百亿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奠定基础。

        2、提升通信制造业附加值。重点支持福建光微、迈纬微波、泽仕通科技、铁通电子、协高微波、泰克通信、火炬电子等骨干企业加强与国内知名通信设备公司合作,改变单一贴牌生产形式,组建泉州微波通信产业联盟,实现CDMA系列“直放站”系统与主机系统配套出口;整合区域、行业资源,增强龙头企业辐射能力,实现微电子电路设计、设备制造、软件开发的有机融合,延长通信产业链,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

        3、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合作、人才交流,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鼓励科研单位参与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重大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经国家和省级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达3家以上,重点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5%以上,开发2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重点产品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4、加快台湾学者创业园建设。以建设台湾学者创业园科技创业中心孵化场所、中试厂房、网络平台为重点,引进集成电路设计、应用软件开发、数字通信设备、新型元器件、特种电子材料、自控系统、智能家居产品等项目,营造适合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开发、承接台湾产业和技术转移的良好环境。

        (二)整合提升传统产业

        从研发创新和品牌战略入手,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优势,加快建设“国家针织纬编产品研发基地”和“中国流行面料工程泉州海天国际运动服装产业基地”,打造中国锦纶产业航母。依托“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品牌,规划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汽配制造业基地和大型汽车配件市场,形成竞争力较强、具有区域特色的纺织鞋服、机械汽配产业集群。以建立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为突破口,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

        1、纺织鞋服产业:以“旅游、运动、休闲”为产业发展主导方向,实施产品品牌、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带动战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继续引进先进技术和新型设备,以提高原材料差别化率为重点,以开发高档面料为突破口,提高纤维、纺纱和织造技术,发展衣着、装饰产业用纺织品,引导海天轻纺、天宇化纤等龙头企业相互配套协作,加快创立海天轻纺国际运动服装产业基地和服装面料研究开发生产基地,吸引纺织产业集聚,延伸纺织产业链;以宝峰、鸿星尔克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引导、鼓励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形成运动休闲产品配套体系,增强上中下游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以科技为先导,以技术创新和技改投入为动力,强化产品创新,加强质量标准管理,塑造产品品牌形象,促进纺织鞋服产业走品牌化经营道路,力争创出若干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形成品牌效应。到2010年纺织鞋服产业产值达100亿元,年均增幅为10.1%

        2、机械汽配产业:以打造百亿机械汽配产业为目标,重点发展“四轮一带”、电子汽配、汽车总成等项目,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汽配产业基地。扶持挖掘机、四轮一带、汽车紧固件、扭力胶芯等具有技术优势项目,发挥龙头项目带动效应,引导机械汽配企业向高、专、特、精方向发展。汽车配件要以双塔汽配、东风汽配、联发机械、福辉汽配、合德汽配等企业为龙头,建设10家较具规模、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主要总成及零部件专业化生产企业。工程机械配件以奇星机械、长江工程机械、泉海机械、盛德工程机械等企业为龙头,加快资源整合,扩大市场份额。纺织机械以卜硕机械、华星机械、佰源机械等企业为龙头,主动对接台湾纺织机械产业转移,促进纺织机械企业相对集聚,形成纺织与纺机产业制造基地。以建设汽配生产企业总部及研发中心为重点,加快建设泉州汽车汽配交易中心,鼓励和扶持机械汽配产业内从事运输、仓储、货代服务和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延伸服务领域,向第三方物流发展,建设上规模、有水平的汽配市场、物流中心、行业总部,实现市场与产业良性互动。力争到2010年机械汽配产业集群生产、销售总量达100亿元。

        (三)加快发展服务产业

        1、繁荣发展现代商贸

        营造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环境,以“一带两翼”为核心,加快江滨商贸休闲旅游文化带、老城区商业中心和江南新城区商业副中心建设步伐,实现老城、新区的互动共荣。坚持走“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大商贸”路子,积极培育新型商业业态,引进大型现代物流配送项目,提升现代商贸企业发展水平。全面启动纺织服装精品城、企业总部经济区、江南组团起步区现代服务业建设,加快提升特色专业街市,规划建设特色商务区,鼓励和引导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市场营销中心聚集。

        ——推进连锁经营。以建立现代连锁经营方式为突破口,促进商贸流通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连锁经营向深层次发展,鼓励发展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综合超市等商业业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特许经营和自由经营;推动连锁经营向规范化发展,引导企业开展ISO9002等系列质量体系认证,实现配送、管理、标识的统一化管理;推动连锁经营向外拓展,要引导中闽百汇、奇龙超市、安盛超市等企业,通过直营、特许加盟、合作经营等方式扩大覆盖面,扩大经营规模,引进国内外知名连锁企业投资。

        ——强化物流配送。强化连锁经营企业内部物流配送,根据市场需要和生产流通发展趋势,合理确定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规模与水平,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率的配送体系;建立高效快捷物流配送服务网络,结合区位优势,加强与泉州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对接与合作,扩大物流企业配送的覆盖面;引导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建立专业化配送中心,为生产企业提供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物流配送服务。

        ——提升商品市场。按照“压缩总量、整合资源、强化功能、规范管理”的原则,以信息化推动市场现代化,采取交易中心与展示中心、散户经营与公司制经营相结合方式,提高商品市场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重点改造提升蔬菜批发市场、侨乡旧货市场、闽台特产商贸城,规划建设中国(鲤城)电子汽车汽配城、江南新区商贸(物流)中心、美食街北延段纺织服装精品街、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加快推进传统农贸市场向连锁生鲜食品超市转化。

        ——发展特色商贸。加快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在巩固和保护特色商业街区基础上,建设适合现代消费需求的商业专业特色街,完善购物、旅游、观光、休闲等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商旅互动。

        2、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加快整合“历史文化名城”、“海丝文化游”、现代商务、多元文化品牌资源,积极推进旅游产业链建设;进一步完善食、住、行、娱、购、游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重点开发建设古泉州历史文化、滨江商贸休闲、紫帽山生态度假旅游区,发展“海丝”、宗教、戏曲、建筑、民俗、美食、文化旅游项目,树立一批文化旅游品牌;扶持发展民间传统艺术,鼓励和引导外资、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商品的开发与销售,巩固发展旅游文化街、旅游购物街、名优特产品街等旅游市场;全力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到2010年旅游业占三产比重超过30%,形成富有特色的泉州旅游服务中心区和全省旅游强区。

        ——建设生态旅游。按照“多样性并存、保护优先、永续利用”原则,以紫帽山为主轴,加强生态保护和旅游生态区域发展规划,发展风光揽胜旅游、休闲度假旅游,重点规划建设宿燕寺、杨阿苗故居和苏夫人姑庙等人文旅游资源,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把紫帽山生态景区建设成为以生态功能为核心、文化休闲为特色、旅游度假为一体,自然和人文景观和谐发展的城市生态公园,构建泉州中心城市“后花园”。

        ——发展特色旅游。挖掘“刺桐名胜风情游”旅游品牌,突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主线,重点发展访古考察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宗教朝圣旅游、寻根探亲旅游,规划建设以开元寺为主的西部唐代文化旅游小区、以府文庙和清净寺、关岳庙为主的中心区宋代文化旅游小区、以天后宫、镇南门为重点的城南宋元文化旅游小区,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强旅游促销。以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宗教圣地、“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等独特旅游资源为重点,针对不同客源市场,规划布局不同旅游购物网点,组织适销对路的旅游货源,满足海内外游客“吃在鲤城”、“宿在鲤城”、“游在鲤城”、“购在鲤城”、“娱在鲤城”的多样化旅游需求。要适当增加江滨浮雕群,开发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江滨水上游乐综合旅游项目,如晋人迁移纪念坛、露天娱乐广场、旅游集市、竹林公园(百竹园)和浮桥水上游乐场。到2010年,接待旅客总数达260300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45280万人次,入境旅游者15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644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

        3、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

        鼓励科技信息、投资决策、工程咨询、技术服务、会计审计、律师公证、广告、人才代理等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以及资产评估、房产交易、工程监理、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营造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中介服务体系,扩大中介服务行业对外开放,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执业水平,促进中介服务业较快发展。

        4、加快发展房地产业

        以提高居住水平为目标,以改善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消费环境为重点,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改进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税收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土地、信贷、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结合城市化发展战略,合理布局、有序开发江滨南北岸高尚住房、江南经济适用房、石崎安置小区、笋江花园城、兴贤路北延段商住示范小区、美食街北延段片区、江滨北岸星级酒店等;建立房地产业信用体系,推进品牌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企业诚信度;加快推行节能节地型住宅建设,搞活住房二级市场,活跃三级市场,规范和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5、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把社区服务业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体系中,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创新社区服务机制,培育发展社区服务主体,建设一批规模较大、信息化水平与市场化运作能力较高的社区服务机构。优化配置和充实社区服务设施,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经济实体,发展面向居民的物业管理、文化娱乐、托幼、健身、医疗、教育、家政、安全等服务网络,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五、提升改革开放水平

        “十一五”期间,要着眼于加快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着眼于对内协作,主动接受产业转移、辐射,实现以外引促内联、以内联促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一)加快体制改革

        1、转变政府职能

        认真贯彻执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围绕建设“学习型、效能型、服务型、法制型、廉洁型”政府的目标,按照“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要求,依法治区、依法行政,建设为人民高度负责的政府。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健全和落实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重大决策公示制度、决策追究制度,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抓好行政中心软、硬件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2、完善市场体系

        积极发展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投资的新机制。发展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加快建设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加强市场监管机制,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3、推进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城区、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各项财政改革,加强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加强政府非税性收入管理、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加快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进一步发挥招投标办的作用,努力规范招投标行为。进一步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强化政府预算投资统筹安排,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程序和效益评价机制,推行项目法人招标和代建制,推行政府投资公示制和重大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建立严格有效的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4、发展民营经济

        落实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领域,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公用事业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创造公平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加快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民营企业运作水平。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培育和发展上市公司,构建富有特色的鲤城经济“板块”,“十一五”期间力争实现公司在国内上市“零”的突破。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探索建立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对外合作等服务体系,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用工、用电、融资等难题,引导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民营企业“体制、管理、技术、产品、市场”五大创新,加快企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鼓励民营企业集约发展,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促进民营企业向规模效益、高科技领域转变,走国际化、外向化道路。

        (二)扩大对外开放

        1、融合两岸三地发展

        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区是全国着名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台的合作与交流,拓宽合作渠道,扩大合作领域,全面提升鲤港澳台经贸合作层次和水平。做好“五缘六求”文章,争取在对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侨务工作,加强与海外侨亲和华人社团的联谊活动,保持与老一代华侨的密切联系,做好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建立长效互动机制,了解侨情,理解侨心,维护侨益,发挥侨力,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

        2、积极有效利用外资

        ——突出招商引资重点。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拓展利用外资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注重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重点抓好基础设施、产业集群与产业链龙头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商,吸引跨国公司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地区总部,实现利用外资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推进招商市场化,实现招商载体多元化,立足于招大商、招好商,发挥招商引资项目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带动作用。强化集约招商,注重引进一批效益好、附加值高的项目,做好园区三、四期工业用地招商工作,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电子信息、机械汽配、纺织鞋服等产业集群,制定产业链招商规划,瞄准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和世界500强企业,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创新机制招商,积极组织企业参加“5·18”、“6·18”、“9·8”等重大招商活动,推出一批促进产业升级的项目进行招商;各街道、园区要组成招商小分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外出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投资项目。

        3、提高外贸出口水平

        大力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传统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出口商品竞争力;培育和壮大出口龙头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建立贸易预警机制,提高抵御应对国际贸易风险能力;改善外贸企业出口环境,继续巩固欧美日等国家传统市场,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建设好闽台农副产品贸易中心,开拓俄罗斯、东欧和非洲国家等新兴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推动对外经贸合作再上新台阶。

        (三)推动区域协作

        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推进跨省区域经济协作,互利互惠、互通有无,拓展我区产品市场和产业发展空间,提高产业对接能力;积极参与厦、漳、泉城市联盟和周边县(区)市的经济合作,营造区域经济协作网络;积极探索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合作共建、城市产业的互动合作,落实江南第五水厂、晋江污水处理厂等合作项目,实现联动发展;鼓励社会投资和民营企业参与区域合作,引进企业经营总部、销售总部和研发总部在我区落地。

        六、实施科教强区战略

        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步伐,促进自主创新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渗透和融合;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建设教育强区、文化强区,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强化技术创新

        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重视原始性创新,继续增加科技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立足我区实际,把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及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作为加速我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强化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精心打造“六个平台”:无线通信系统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纺织新材料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无线通信产品检测中心、高新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科技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以先进的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共享,降低创新成本,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培育5家产值超10亿元、10家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新培育15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产业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投入为扶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建设企业研发中心,扶持一批科技产业化和企业研发项目,到2010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省级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射频系统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纺织面料技术开发中心、电容器高端产品检测中心等一批国家级技术中心,打响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品牌。围绕微波电子、光伏电子、交通安全设备等优势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火炬计划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利用“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平台,强化产学研结合,促进项目技术对接。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一批科技评估、技术咨询、成果推广、技术经纪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到“十一五”期末,科技三项经费占本级财政一般性支出的比例达到2.5%。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区R&D经费投入比例超过90%;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当年产品销售收入5%以上。

        (二)优先发展教育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创建教育强区。到2010年,全区初中入学率达99.5%,高中入学率达96%以上,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85%;小学校长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100%,小学专任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0%以上,中学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0%以上。

        1、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启动“两名一带”(名校长、名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工程和“4022”计划(40位学科带头人、2位名校长、两位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教练),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支持现代中学和实验小学创建省级教育技术实验校,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教育,形成不同体制全面发展的教育格局;重视发展高中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2、均衡发展教育

        继续抓好老城、新区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安排老城区与江南新区建立帮扶、支教联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基础教育优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新老城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继续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改扩建和升级达标工程,推进泉州七中、泉州四中、泉州十五中、泉中职校、紫侨小学、升文小学等达标晋级。重点建设46所超千人的中心小学,创办2所省级示范校,把泉州七中建成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泉州四中建成省级示范初中校,泉州十五中办成省三级达标高中,泉州教师进修学校建成国家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

        3、抓好全民教育

        以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为重点,有效应对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与教育培训、现代远程教育和谐发展,重视发展在职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强化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教育工作列入政府年终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区级财政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在全省首家通过省级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争创教育强区,为构建覆盖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发人力资源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保障机制。

         1、创新吸引人才机制

        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机制,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人才成长环境。加快办好台湾学者创业园、高新技术孵化中心等创业载体,建立鲤籍专家人才库,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大政府对人才服务体系投入,建设人才中介行业协会,鼓励人才带项目创业,编制发布人才引进专业目录,吸引各类人才向中心城市、产业园区聚集。

        2、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考评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制定和完善户籍、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职称评聘等配套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服务环境。积极培养、引进高级人才,加强企业高级技工培训。到2010年,每万人口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10%,拥有专业技术职称1.2万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200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6000人。新培养1.5万名技术工人,其中高级工1250名,技师、高级技师100名。依托企业博士服务站和重点科技企业建立鲤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10名行业技术领军人才,博士、硕士生达到100人,引进200名研究开发专业人才,建立一支千人以上企业科技开发人才队伍。

        (四)繁荣文体事业

        1、建设文化强区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规划建设区文化体育中心。重视扶持和发展区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和温陵女子南艺坊等一批文化公益事业。鼓励和支持群众性文艺、书法、摄影、美术等活动的普及与提高,推出一批“精品”工程,培养一批文化新人。挖掘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作活动,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积极探索创建多元化、跨行业的文化产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大区、街道、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居民参与度与普及率。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竞技体育项目,提高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举办社区综合运动会,浮桥街道争创省级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推进体育与文化结合,培养居民体育意识,促进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五)发展卫生事业

        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居民健康保障体系,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构建城区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发挥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用,提高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医院分类管理,严格控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医疗市场有序竞争;完善公共卫生救助体系,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抓好肠道传染病、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建设泉州市中医外科医院综合门诊综合楼和万祥医院,同时在整合江南新区卫生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一家规模适度的公立综合性医疗机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相互协作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机制,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药品市场、建材市场和危险化学品等专项整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切实减轻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加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应对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地防治自然灾害。

        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原则,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着力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建设生态示范城区。

        (一)加强生态建设,提升环境承载能力

        1、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笋江路商贸中心公园、金柄城市中心公园、江滨公园、紫帽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协助泉州市加快建设芳草园三期和释雅山公园,强化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大力实施“净、硬、绿、亮、美”五大城市工程,建设好“国家山水园林城市”,2010年城区绿化率达到39.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99平方米。建设江南新区大型垃圾中转站和环卫基地,日转运生活垃圾能力达400吨。加快建设江南新区污水处理系统,完成高新电子技术产业园区三期至五期、池峰路二期、常泰路二期、繁荣大道等道路的污水管网工程,加大江南新区排水排污网络建设力度,配套建设江南污水泵站,贯通连接江南组团的污水管网与城市联盟污水处理厂主管网,做好社区连接道路排污管网的规划、改造和建设,尽快使道路排污管和主干管网连通,解决社区排污问题。到2010年,我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江南新区70%主干道排污管网建设完成,污水接管率达到

        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

        40%以上。

        2、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辖区内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对地下饮用水水源的环境监管,加紧建设江南新区自来水供给系统,积极协助泉州市开展城市内沟河的清理整治工作,确保“十一五”期间城市内沟河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巩固烟尘控制区创建成果,加强对锅炉除尘设施和脱硫设施的监管,继续开展饮食业油烟污染整治、施工现场、市区道路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综合整治声环境,开展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治理、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严格各类噪声源的监督管理,确保声环境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到2010年,全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饮用安全水普及率达到100%,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Ⅱ级标准的天数不少于345天,噪声达标区建成区覆盖率保持在100%,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功能区划标准范围内。

        3、提高工业污染防治水平。大力推广节能、降耗、减污的新工艺、新技术,坚决淘汰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浪费资源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进一步加强污染物总量排放控制。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7%以上,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它绿色产品认证,争取至少15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二)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园区开发效益

        坚持产业定位、集约高效、竞价出让的用地、供地原则,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空间和潜在价值,实现利用土地资源内涵式增长,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按照“集中、集约、集聚”建设思路,严格项目准入条件,实行供地量与投资额、产出效益、建筑容积率等相挂钩。把好项目准入关、入园企业审核关,严格企业准入条件,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加大二次招商力度,鼓励企业增资扩营,规划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引导企业集约用地,挖掘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土地建筑密度和建设容积率;加快高新园区建设,继续实施《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关于提高江南高新园区土地使用率、工业用地公开竞价出让的试行办法》、《关于加强江南高新园区入驻企业管理服务的通知》和《关于鼓励建设和使用标准厂房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园区企业尽快完成动建、投产达税目标,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强化服务行业的节约意识,到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积极推进能源节约,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节能市政工程项目,开展环保节能型公交建设,发展绿色交通。积极开展城市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推动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加快企业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利用节能环保工艺设备,推动企业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完善循环经济的管理运行体制,推进绿色GDP统计试算,建立资源与环境信息公告制度、环境利用补偿机制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八、构建“和谐鲤城”

        以建设“和谐鲤城”为目标,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扩大劳动就业,确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能力,加快诚信鲤城、平安鲤城建设,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互动、全面发展。

        (一)扩大劳动就业

        贯彻劳动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服务功能,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完善发展劳动力市场,加快构筑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区劳动就业大厦,建立健全高级技工培训中心,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完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形成灵活多样的就业机制,全面完成新区劳动力有序转移,构建城乡平等、男女平等的就业制度。“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2000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

        (二)强化社会保障

        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保障工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社会救助能力,逐步扩大非公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失业人员、残疾人和进城农民工就业后的社会保障政策。筹措城区社会保障发展基金,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好征地和城市改造后的群众住房问题、社区经济发展载体问题。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依法维护失业职工、失房居民、被征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改善群众生活

        积极探索和实施富民利民政策,加快社区服务业、旅游服务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强化各级政府对增进社会就业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责,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就医、食品卫生、安居房、安全和服务等问题。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妥善协调劳资关系,继续实施对城市困难群体的生活、就业、就医、就学、住房“五大援助”,使城市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有效的保障。发展慈善和残疾人事业,保证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

        (四)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1、洪涝干旱灾害防御体系。完成晋江下游防洪岸线二期整治工程(金塔堤段),抓好金鸡拦河闸重建工程,完善江南新区污水处理系统,提高城区排洪排涝能力;建设完善乌石山滞洪区、金浦排洪排涝系统、南干渠南高渠南低渠水系,配合加强晋江水位监测和预报预警服务,构建晋江沿岸生态安全屏障系统。

        2、环境安全应急体系。依托省市各级环保系统,建立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范围内的区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成立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小组,制定详细、快速应对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建立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制度,提高突发环境污染预防与应对处置能力。

        3、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坚持依靠科学,依靠法制,采取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防止人畜共患疫病的发生。重点建立疫情监测、快速反应、防疫用药品供应、动物检疫、动物防疫监督五大体系。建立健全区、街、社区三级动物防疫管理网络,强化对动物疫病的源头监管。

        (五)建设“诚信鲤城”

        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突破口,以培育公共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引导作用,加快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信用服务体系。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方向,培育发展信用征集、评价、担保、调查咨询等服务机构,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管理、信用信息披露管理、信用评级管理等制度。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责任,打造诚实守信平台,逐步完善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和对信用服务的促进机制,营造公平透明、规范有序和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围绕着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人口素质两大任务,创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机制,努力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网络,加快建设“数字人口”,健全人口信息系统。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综合管理,在现居住地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倡导优生优育,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普遍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着力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和养老保障机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强老龄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完成区老年人休养中心,鼓励民间投资发展老年服务事业。切实关爱妇女儿童,认真贯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到2010年,全区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以2005年为基础)分别下降1/ 5,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2.5/10万以下。

        (七)建设“平安鲤城”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防控体系,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确保公民安居乐业。加强社区“11211”工程建设,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妥善协调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解决社会治安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件等公共安全问题。发挥和保障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深化“平安街道”、“平安社区”、“平安企业”、“平安单位”、“平安学校”等创先活动,使鲤城成为福建省、泉州市最和谐的城区之一。

        九、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高度重视规划的组织实施,创新实施机制,充分发挥规划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确保“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侨联、台联、残联、科协、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主义新型社区。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与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开展“五五”普法,树立全民法律意识,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区。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围绕“十一五”发展目标,强化正确宣传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营造和谐稳定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创造氛围。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文化道德阵地建设,弘扬“敢为人先、爱拼敢赢”的鲤城人精神,打造“诚信友爱鲤城”品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认真落实《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试行),深化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城市,争创全省文明城区。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推进民兵预备役工作,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积极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区“五连冠”。

        (三)创新规划实施机制

        1、分解落实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专项规划编制长效工作机制,以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为突破口,具体落实本纲要提出的我区“十一五”规划的发展任务。抓好区政府确定的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做好与总体规划衔接,适时编制必要的区域规划,以专项规划作为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搞好年度计划,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各年度具体发展政策措施和发展建设项目上。

        2、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内容。区规划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加强对主要规划目标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切实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检查,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年度实施情况,并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负责重点专项规划的跟踪分析,并接受区政府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3、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总体规划由区政府组织评估,重点专项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组织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当经济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是其他重要原因使经济运行偏离规划目标太大时,区政府应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4、加强对规划纲要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十一五”规划的宣传,让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深入人心,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建设现代科工贸旅游文化名区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鲤城的发展大有希望。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全面推进现代科工贸旅游文化名区建设,为基本实现生态协调社会和谐城区,为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十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评估表

            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

         

         

         

        规划指导:王亚君 王瑞强

        编制单位:福建省社科院

        世界杯365软件_beat365手机版_约彩365安卓版本发展和改革局

        附件下载